從小在當地居住的張懋新先生曾在上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中對該“救熄會”遺址做過調查。此“救熄會”名叫“溪安救熄會”。記者從張先生攝于2005年的一張照片上看到,當時在門框上方還有一個門頭,也是西式風格,正中一塊磚刻碑寫有“溪安救熄會”。張先生稱,門頭有大半個門框之高,由于風化厲害,有傾倒的危險,這兩年門頭被拆除了,門框楹聯原文是“溪流水長各鄉沾恩澤,安鎮龍宮四方保平康”。據張先生考證,為保這一帶華巷、小吳巷、安上等村落平安,當時由袁春泉、袁萬松帶頭置辦了兩部木“水龍”,并建造了“救熄會”!熬认〞庇伞皥D東”負責看管,“圖東”相當于現社居委領導,發生火災時“圖東”派人開“救熄會”大門,由民眾自發救火。清末所用木“水龍”外形似一只舊式大澡盆,盆內有兩個銅制簡易水泵,用時往盆里倒水,并按動手柄,水通過水泵由橡皮管噴出,高度可達二三十米。1937年,張仲山等人又集款從上海購得洋“水龍”一部,這部“水龍”裝了幾個轱轆,只需手推即能行進,內部抽水系統都由金屬構成,還有拖車、缽鈴、防火衣褲、鋼盔等配件。
當地老人說,只要一聽得急促的鑼聲,就知道有地方著火了。上百號居民奔出,有人拿水桶往“水龍”里灌水,還有十幾個大漢扛著“水龍”跑到火災現場救火,場面甚為壯觀。記者從景溪社居委了解到,除了木“水龍”被保護起來外,該建筑尚未入保護范圍,明年之后可能就不存在了。
青磚墻面、圓拱門,在河埒街道景溪社區安上村有一處特別的建筑,是河埒地區現存最久的“救熄會”遺址。昨日,記者前往現場一睹該遺址的真容。
據了解,該“救熄會”創建于清朝光緒十三年(公元1887年),民國二十六年(公元1937年)重建,建筑內有三部清朝時的木制“水龍”,現已被市博物院收藏。目前,該建筑已列入拆遷范圍,預計明年將被拆除。
該建筑由三間平房構成,約80平方米,外形保存尚好。圓拱形的門框帶有一點西式風格,兩扇木制門上除了窗紙破損外,大門框架都很完整。門框兩邊有一副磚刻楹聯,因年月長久遭腐蝕,楹聯上依稀可見“溪流”、“安鎮龍宮”等字樣。走進該建筑,里面與普通清末民居無異,青磚地、木屋梁,F該建筑無人居住,用于堆放糧油大米及其他雜物。在屋子內側墻上有兩塊碑刻,所注時間是“民國念六年蒲月”,即民國二十六年五月。碑文除列有“救熄會”捐助者的姓名外,還介紹了該建筑的歷史,同樣因時間太久,有部分碑文無法辨識。
相關產品:水泵 油泵 螺桿泵 離心泵 磁力泵 排污泵